精选144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带拼音

dos句子迷
评论 2024-04-17 07:43:34 浏览

一、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2、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全诗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回乡偶书》中的诗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释义: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3、只有眼前这进占地1500平方米的贺秘监祠,仿佛还能诉说贺知章的过往。

4、旨在帮助孩子养成热爱古诗词的习惯

5、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见《诗式》)

6、(轻·听)经典诗词诵读指导|《江上渔者》

7、很遗憾!李白并没有第一时间得知贺知章仙去的消息。

8、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

9、全诗前两句看似非常平淡,后两句却峰回路转,别有意境。整首诗虽表达的悲伤之情,却借助儿童欢乐的场面反衬;虽写的是自己的遭遇,却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虽体现了趣味的生活情趣,却依旧无法消除诗人久别故乡,反主为客的伤感。

10、(轻·听)经典诵读指导|《新年作》

11、不应该,春到江南,雨却下了好几个月。

12、(轻·听)经典诵读指导|《将进酒·君不见》

13、4首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

14、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15、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16、进入正门,一个乱石堆沿的池塘占据了整个院子,池塘周边为贺知章诗歌碑刻走廊。池水是死水,透着深绿,两棵柳树分据池塘东西。久雨遇骄阳,垂下来的柳枝终于抽了牙,泛着鹅黄,让人自然地想到贺知章那首著名的儿童必读诗歌《咏柳》。

17、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18、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想到了春运,挤死人

19、“少小离家老大回”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0、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二、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带拼音

1、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2、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3、(贺秘监祠院子里的池塘)

4、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5、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6、荷花香说:亲子共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的阅读过程,也是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的方式。当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事情,进而更愿意自发地去进行阅读。

7、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8、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9、近几年,浙江省开展的所谓“两路两侧”“四边三化”行动,本来对于环境整治大有裨益,可不知道是哪个领导理解错误,对路两边各具风格的店招动了手,搞成如今千篇一律,看似干净整洁,实无半点特色的蠢模样,简直大煞风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都忍不住破口大骂,更何况是来到了鲁迅的老家呢?

10、这首诗是写诗人辞官初到家时的一个场面,暗含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11、诗人用“少小离家”和“老大回”进行对比,体现了他数十年久别故乡的伤感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已经步入老年的感慨。离开时风华正茂,回来时已经头发花白,岁月变迁的迅速让他心生悲伤。

12、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1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自画像,现在转成了很有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儿童们见了诗人并不认识,还问他从哪里来,对于儿童来说,只是小小的一个问题,在诗人那里却是重重的一击,让他感慨万千。自己的衰老,由主人变成客人的反差都是他心里悲伤的源头。这看似有问无答,而弦外之音却还在空中回荡,悲哀至极,久久不绝。

14、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15、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16、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17、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18、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19、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20、衰:疏落,减少。鬓毛衰:指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减少,疏落。

三、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意思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2、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3、贺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4、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5、“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6、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所以作了这首诗。

7、推出的一档诗词鉴赏类节目

8、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9、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10、(轻·听)不顾一切奔向——与你同样莹洁的梦

11、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过八十。

12、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13、全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为贺知章,诗名是《回乡偶书》

14、一个个大诗人都如此这般,难道只是因为这里山水风光优美吗?

15、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土,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来已变成华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少小”与“老大”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得让人伤感唏嘘。

16、“少小离家”应表现出时间的久远,气息配合思绪的久远可以深沉悠长。“老大回”是眼前的现实,用声以实声为主,“老大”二字要处理成重音。

17、这里有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山并立,由西南向东北,直捣东海龙王的龙宫,拱起个舟山群岛。有山就有水。外围北接钱塘江,西靠浦阳江,东临大东海,南牵始丰溪,圈内更是镜湖、剡溪、运河、沃洲湖,东南西北,拉拉扯扯,水网密布,水运发达。有山又有水的地方便就有了平原,也就有了人烟。唐贞元元年(759年),这里由会稽郡恢复旧称越州,领会稽、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剡、永兴(萧山)七县,有户902有人529589口。而如今,绍兴合了会稽和山阴,剡县则分出了嵊州和新昌,各放光彩。

18、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19、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0、其间,写下《回乡偶卷》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四、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2、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3、(轻·听)陈建斌为新疆棉花写诗:家国情怀扎根泥土,温暖你我

4、一听南风引鸾舞,长谣北极仰鹑居。

5、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李白终究是爱贺知章的,所以即使是忘年交、至交,依然克制着对他的喜爱。和李白不一样,老百姓对贺知章的喜欢,就放肆多了。

6、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扩展资料这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7、(轻·听)经典诗词诵读指导|《马诗》

8、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9、《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11、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2、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

13、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14、镜湖清波,春风不改。对酒思人,怅然有怀。《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就权当做对老友的怀念和祭奠吧。

15、大中午的来游贺秘监祠,连管理员都觉得稀奇,吃着盒饭总瞅我们。同样稀奇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游人太少,第二进院落的房门紧闭,里面的千秋楼、怀贺亭只能隔着窗户瞄上两眼,并无惊喜。

16、这次见面,改变了李白的人生。从此,他有了“谪仙人”的称号,也和贺知章成了关系尤其密切的忘年交。

17、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18、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人格魅力十足。像他这种当大官又平易近人,有真才实学又不装,善于谈笑又不油腻的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众人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19、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20、一路上时不时出现的各种桥,足见水乡之名非虚。但路两边统一样式的店招,还是令人大跌眼镜。

五、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书法作品

1、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2、(轻·听)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扩展资料: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5、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6、《回乡偶书》是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7、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9、释义: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11、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

12、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13、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14、《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15、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16、你还记得吗?那年在长安,您第一次见到我,就说我是仙人下凡。您是什么人物啊?竟如此高看我这一介布衣,您知道当时我有多紧张吗?您喜欢喝酒,非要请我一起,还慷慨地解下金龟交换。贺老啊,这些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仿佛那场宴席还没散场。您看啊,您门前的镜湖水还是那样清澈,那荷花开得多好啊,如果能与您再次举杯对饮,该多好啊!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梦,梦醒后还能和您一起把酒言欢啊!

17、“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18、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19、当然,李白也不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简单来说就是,他少年天才,勤奋用功,读了万卷书。遍览祖国大好河山,行了万里路。一路上,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名流和文艺界人士。

20、这位老者便是——贺知章。

六、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2、让您和您的孩子在中华诗词文化的浸润下

3、之所以来绍兴,不仅仅因为贺知章,还因为它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1200多年前的大唐,包括今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浙东一代可谓是大唐诗人的“旅游集散地”,来来去去,进进出出。

4、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5、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6、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7、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8、不应该,鉴湖八百里,而如今却被割裂成斑。

9、唐人之偏爱浙东,显而易见。

10、晓色遍昭阳,晴云卷建章。华滋的皪丹青树,

11、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1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3、更悬殊的还有身份。李白24岁出蜀游历,42岁再来长安,仍然是一介布衣。而贺知章36岁中举,从正七品的四门博士一路向上,84岁时早已是正三品的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加之放诞豪爽的性格,贺知章早已名满天下。

14、少小离家老大归,这首诗的全部是《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5、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16、李白和贺知章是忘年交。

17、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白话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8、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9、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20、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1、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2、家乡的口音没有变化,自己的鬓角却变白了。这句承接了上一句,主要写出了自己已经步入老年,身体以及家乡的状态,用“乡音”的不变映衬着变白的“鬓毛”,表达了“我还记得故乡,故乡还记得我么?”之情,从而也为后两句,儿童对诗人的问题做了铺垫。

3、■出品/长安融媒体中心

4、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5: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5、据统计,有唐一代,有451位诗人曾踏上浙东土地,占《全唐诗》收录诗人总数2200余人的五分之一多。不仅如此,这451人大部分还都是唐诗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沈宋”“四杰”“王孟”“小李杜”,全都在此之列。

6、说话的口音没改变,两边的鬓发却已经斑白。

7、跨过连接大门和正厅的小桥,一尊贺知章的塑像饱经风霜地立着,身后的照壁上刻有毛体的《回乡偶书其一》的诗歌,搭配很风趣。

8、眼界更高的还有李白,不可一世的他24岁出蜀,他说:“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便是今天的嵊州、新昌一代,目的地如此清晰,可见他还是作了足够的攻略的。李白一辈子曾四入浙江,三入越中,二登天台,对这片地方的喜爱可见一斑,甚至做梦都到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境地。

9、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11、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12、春风又起,比以往很多年都更潮湿。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14、白话文释义: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15、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没那么有名,但别有风味,而且信息量很大。

16、这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7、李白这次来长安,还是想找点门路接近上层,他找到了贺知章。在紫极宫,李白把自己的诗献给他。贺知章看着眼前这个潇洒出尘的“年轻人”,很是满意。当他读完《蜀道难》这首诗时,更是惊呼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当即拉着李白要和他喝酒,没有酒钱,便解下腰间的金龟来换。

18、在长安,经过贺知章的卖力推介,李白这个名字的曝光率和话题率越来越高,终于还是传进了皇帝的耳中。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应召进宫,供奉翰林,成为玄宗身边的大红人。

19、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能够看到率真的童趣,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确实是意味深长。

20、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匆匆别过“东鉴湖”,便驱车进绍兴市区。

2、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3、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4、他的爱饮酒是出了名的,要不然和李白也不能那么要好。当年,他经常和李白、张旭等人一起饮酒赋诗,雅称“酒中八仙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前两句写的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喝醉了酒,从来不需要代驾,自己骑起马来,晃晃悠悠像坐船一样。眼花不小心掉进水井里,还能就地睡个好觉。